产业数字化的政策框架与发展模式

2023-11-08 00:00 36氪
针对产业数字化政策支持与发展模式联动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未来方向、模式演变和发展重点。

本文基于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流程,梳理分析了2016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60多份产业数字化政策,形成了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二五七”政策框架:政策沿着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流程和交易两个维度展开,聚焦生产端、销售端、主体端、产品端和场所端五大环节,形成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新型数字产品七大重点支持方向。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模式:在业务上注重从销售端向生产端进行拓展,在技术上注重打造特色、专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模式上注重生态、技术和资金服务综合输出,在创新上注重“人、货、场”要素的组合创新。

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是政策支持和行业实践交互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政策引导性。201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层面不断出台了近60份产业数字化的产业促进政策,涵盖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中小企业融通等各个领域。如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围绕100个细分行业,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奖补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等,打造4000-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

针对产业数字化政策支持与发展模式联动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未来方向、模式演变和发展重点。为此,本文拟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实践发展,全面梳理已有的产业数字化支持政策,形成“政策视角下”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框架,进而给出未来政策和实践联动下的政策趋势和行业方向

一、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框架

从实践来看,产业数字化发展可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流程维度,从产业链的整个链条来看,产业数字化可以划分成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

二是交易维度,从“人(主体)、货(产品)、场(渠道与场所)”的数字化转型框架来看(朱太辉和张彧通,2021),产业数字化可以划分为全链条或各个环节的“人—货—场”数字化。

与此同时,各类化政策在流程维度和交易维度也存在交织,共同构成了产业数字化政策的全貌。

2016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产业数字化政策达到了60项左右,涉及顶层设计和产业数字化的上述缓解和流程。整体来看,这些政策围绕通过“人、货、场”数字化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的升维创新这一主线,形成了“二维五端七重点”的政策框架:

“二维”指的是,产业数字化政策覆盖流程维度和交易维度;

“五端”指的是,产业数字化政策细分为生产端、销售端、主体端、产品端和场所端五个方面;

“七重点”指的是,产业数字化政策明确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新型数字产品七个重点方向(如图1所示)。

其中,“二维”确定了产业数字化政策涵盖的范围,“五端”和“七重点”体现了产业数字化政策关注的重点环节。

二、生产端数字化:以“智能制造”为核心

1. 发展框架

智能制造政策涵盖从创意到定价的生产端环节,核心主体是数字化工厂,核心架构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详见图2)。其中,核心主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宏观层面指的是,推动建设数字化示范工厂,包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场景和智慧供应链;微观层面指的是,打造5G全连接工厂,包含基础设施、厂区现场升级、关键环节应用、网络安全防护等。核心架构同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宏观层面指的是,打造平台体系,包含基础型平台、综合型平台、特色型平台和专业型平台;微观层面指的是,完善平台架构,包含基础设施、PaaS平台、SaaS应用以及安全防护。

2. 业务领域

生产端数字化政策旨在解决三个重点问题:技术保障、生态协同和模式创新。其中,技术保障重点是要解决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拓展与安全问题。在网络与基础设施方面,做到网络体系强基和标识体系增强;在平台体系方面,做到多层次平台建设和技术供给质量提升;在发展应用方面,实现新型模式培育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赋能;在安全架构方面,做到分类分级管理、提供安全保险服务、实现网络安全能力贯标。

生态协同重点是要解决智能制造生态参与方的培育、管理与激励问题。在参与方培育管理方面,培育解决方案和技术、数据供应商,引导供应商组成业务联合体,明确供应商分级分类标准;在能力开放协同方面,开放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广大行业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探索多元化、可推广商业模式,鼓励大企业打造数字化平台;在产业生态构筑方面,引导主体共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和应用生态。

模式创新重点是要解决生产迭代的路径、领域和场景问题。以消费品行业为例,目标是要迭代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制造体系”:一方面,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需求敏捷感知和产销用协同的消费品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另一方面,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销售驱动业务优化等典型场景。

3. 政策行动

近五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等出台了多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的促进政策(详见表1)。例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消费品领域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等,此外还包括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5G全连接工厂建设等。又如工信部从2015年开始每年遴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

“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共遴选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2022年又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99家。以盐津铺子为例,布局了15条智能制造烘焙生产线,核心工艺区实现无人作业、达到“黑灯工厂”标准。此外,还计划引入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CDP(消费者数据平台)、PLM(研发信息管理系统),连通产品研发与生产系统,根据消费者需求、口味等偏好,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引导生产向柔性定制化方向发展。

三、销售端数字化:以“新型消费”为核心

1. 发展框架

新型消费政策涵盖从营销到售后的各个销售环节,核心主体是零售端企业,核心架构是要推进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详见图3)。其中,核心主体指的是零售端企业(人),包含三个方面:

技术平台方面,打造原生云平台,业务原生于云上的零售端企业,搭建的以数据中台、智能平台等技术架构为核心的技术系统;实施上云用数赋智,传统业务在线下的零售端企业,通过上云、上系统的方式实现业务和管理的数字化。

业务流程方面,实现外部数字化,重点是业务发展的数字化;推进内部数字化,重点是运营管理的数字化。

组织架构方面,要求围绕“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等新型组织架构。

核心架构指的是线上线下融合(场),包含四个方面:线上渠道方面,指的是各领域平台、垂直平台的搭建;线下门店方面,指的是智能网点、智能街区、智能商圈的建设,实现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的线下门店建设与改造升级;融合平台方面,指的是产销直供平台、消费促进平台的建设;场景融合方面:指的是以业务服务为主线,以客户积累为基础,实现自身业务条线的拓展,以及与外部场景的交叉融合。

2. 业务领域

销售端数字化政策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客户交互、迭代创新和基础设施。其中,客户交互的重点是要实现数据驱动。一方面,客户服务做到通过社交、购物、娱乐等业务吸引客户的获客,通过客户运营,提升客户依赖度的留客,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丰富体验的活客;另一方面,第通过客户分析实现数据收集和存储,形成大数据池,然后通过整合平台数据、第三方数据、公共数据,基于数据开展商业智能分析、消费行为分析,创新反向定制、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实现用于供应链的数据分析。

迭代创新的重点是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一是融合创新,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网点融合,“商品+服务+文化”跨界融合,加强产业链上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营销服务、资源对接的互补融合,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在应用场景定制、内容提供等方面的协同融合;二是场景创新,拓展衣、食、住、学、娱、康、养等场景体验和增值服务,推动新型消费落地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等生活场景;三是技术创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销售端的创新,发展数字营销、NFT、智能识别等新商业模式;四是数据创新,提升数据共享商用水平,探索发展消费大数据服务。

基础设施的重点是打造基础网络和信息能力。这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字化消费网络、仓储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建设,包括智慧街区、智慧商圈、综合服务网点等。

3. 政策行动

近五年来,“新型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相关政策也高度重视数字化的促进作用(详见表2)。例如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就已经提出“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化用户在产品设计、应用场景定制、内容提供等方面的协同参与……支持企业加快线上线下体验中心建设,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丰富消费体验”。

此后,信息消费、智能家电消费等各领域也纷纷出台了具体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要求。又如2022年8月,工信部公布《2022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共有151个项目上榜,涵盖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新型信息消费产品与服务、信息消费+乡村振兴三个方向。以居家养老智能推荐消费服务应用示范为例。围绕国家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行“互联网+智能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推动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广泛应用。

四、主体端数字化:以“大中小企业融通”为核心

1. 发展框架

企业融通政策主要是从主体视角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覆盖了大、中、小企业三类主体,核心架构是推动大中小企业七链融通(七重场景)。其中,核心主体方面,既要关注大企业拥有原生的数字化业务和管理能力,在主体数字化过程中可以实现主导,例如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供需匹配;又要关注中小企业需要通过分门别类、因企施策,通过上云券、平台+园区、平台+基地等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核心架构则是“七链融合”(详见图5):创新链,要求大中小企业共享研发资源,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产业链,要求梳理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引导中小企业精准补链;供应链,要求促进加强产品、技术供需对接,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数据链,要求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和场景;资金链,要求加强供应链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和存货融资服务;服务链,要求搭建专业化融通创新平台,培育国际合作服务平台;人才链,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推动人才共享共用。

2. 业务领域

主体端数字化政策要解决的三个重点问题是融通参与方式、解决方案路径和基础服务支撑。

融通参与的重点是要推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其中,重要的是实现互联网平台、产业链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产业园区的积极参与。

解决方案的重点是实现技术、场景、数据、架构的作用。技术方面,突出重视云化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场景方面,实现大型企业开放和政府部门共享各类场景;数据方面,打通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企业数据联通渠道;平台方面,打造多重平台架构,包括但不限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增值应用开发平台、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等。

基础支撑的重点是提供服务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基础服务。一方面是资金融通服务,做到打造产融对接平台、完善信用信息机制、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服务,打造“虚拟”产业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打造宽带网络、安全可信设备、算力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打造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数字基础设施等园区基础设施。

3. 政策行动

“大中小企业融通”已经成为企业主体数字化发展的主要路径,融通发展的政策加快出台(详见表3)。《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强调发挥大企业数字化牵引作用,“鼓励大企业打造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开发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小快轻准’低成本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和场景……完善供应链合作机制:引导平台企业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大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立完善供应链预警机制”。

进入2022年,具体的政策机制加快出台。工信部和财政部出台《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试点形成一批“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提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打造4000-6000家可复制易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培育300个左右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含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2022年6月,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发布《青岛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十大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对接,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开展对接活动,如重点推动海尔集团通过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中小企业赋能。卡奥斯平台基于海尔30 年制造经验提炼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赋能融通,构建“大企业共建,同小企业共享”产业生态,也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五、产品端数字化:以“三品行动”为核心”

1. 发展框架

三品行动政策关注产品视角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核心要求是数字化助力三品(货)。“三品”指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后被概括为“新品、精品、名品”。三品行动的核心要求是三品数字化(货的数字化):在数字化设计环节增品种,在数字化生产环节提品质,在数字化销售环节创品牌,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实现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交叉、延伸、融通(详见图5)。

2. 业务领域

产品端数字化政策旨在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和龙头牵引。其中,技术驱动的重点要实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在设计环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挖掘消费者需求,以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开发更多智能家电、智慧家居、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品;在生产环节,加强生产制造关键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质量管理系统(QMS),开展数字化质量验评、质量控制、质量巡检、质量改进等,实现精细化质量管控;在销售环节,提升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能力,优化品牌管理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培育和创造管理先进、品质优良、品牌卓著的消费品一流企业。

模式创新的重点是推动“货”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在打造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方面,汇聚供应链各方海量信息数据,依托平台实现上下游供需智能匹配、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跟踪、全链条质量协同管控、集采集销等服务;在促进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互通、资源互享和业务互联,高效开展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特色资源发掘利用、新品种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实现产业链环节单点创新,在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从产品、业态、模式三个角度形成的单点突破。

龙头牵引的关键是要实现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一方面,实现龙头企业供应链改造升级,推动企业建设可视化、移动化、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集成、移动互联等方式,实现从交易撮合、下单、生产到成品入库、成品发货、物流追踪等流程线上化,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库存水平。另一方面,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具有生态主导力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链主企业,实施中央企业品牌提升专项行动。

3. 政策行动

除了促进三品专项行动之外,工信部等部委还格外重视数字化对于三品发展的重要作用(详见表4)。《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提升行业数字化设计水平,推进消费品领域工业设计中心、创意设计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服务体系;借力数字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智慧商店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

2023年2月,工信部公布2022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广州、青岛、宁波、东莞等39地上榜,不同示范城市体现了不同的产品端数字化政策偏好。例如,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依托产品端数字化实现纺织服装和服饰业的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贵州省遵义市怀仁市通过龙头牵引带动酒的制造业产品创新;湖北省武汉市通过产业协同、数据协同等方式,在家用电器器具制造、医药制造以及食品制造等方面,推动消费品“三品”建设。

六、场所端数字化:以“场景培育”为核心

1. 发展框架

场景培育政策关注场景场所视角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核心要求是开放共享(场)。开放共享的要义在于实现企业流程环节场景、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场景、政府与公共场景、创新专业机构的融合场景等四类场景的统一汇聚与集中管理(详见图6)。

2. 业务领域

场所端数字化政策重点集中在场景分类和政府角色两个方面。其中,场景分类的重点要沿着产业链供应链突出不同环节的区别: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环节中,要综合分类成为产品研发、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设备管理、仓储物流、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场景类别;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要区分采购策略优化场景、供应链可视化场景、物流实时监测与优化场景,以及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弹性管控场景等;在模式创新中,要区分网络协同制造、规模个性化定制、人机协同、数据驱动服务等四类场景。

政府角色的关键是要改善政府促进、组织、开放的引导者角色。在征集场景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征集场景;在组织活动上,建设集测试、展示、路演、体验为一体的场景创新体验区、展示馆等场景展示体验环境;在对接合作上,通过“揭榜挂帅”、联合创新、优秀场景推介等方式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在市场机制上,鼓励地方通过共享开放、服务购买、创新券等方式降低场景基础设施使用成本,提升场景创新的算力支撑;在开放协同上,主动开放交通、航运、文化、医疗、教育等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类场景,通过“搭台唱戏”的方式推动企业、院校等主体协同创新。

3. 政策行动

场景培育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全新阶段,相关政策行动加快推出。“场景培育”相关的促进政策主要集中在2021和2022年,领域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营销等产业链环节。

例如,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科技龙头企业、科技类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等以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为导向开展场景创新实践,聚焦产业场景创新需求,建设场景创新支撑环境、引入行业场景资源、联合开展场景创建、孵化新企业新业务。202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中,北京三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揭榜“基础施工设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任务,涉及的智能制造场景包括工厂数字化设计、精准配送、在线运行监测、车间智能排产、产品数字化研发与设计、产线柔性配置、人机协同制造、工业知识软件化等。

七、产业数化字发展的未来方向

产业数字化政策涵盖范围较广,伴随着行业实践的不断深化,政府部门通过出台试点行动、案例征集、场景指引等方式,逐渐形成了能够反映政策推动方向的七大业务发展重点: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新型数字产品(详见表6)。

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发展重点,最早起源于2020年工信部印发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此后在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拓展了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并提出了新型智能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在内的七项主要任务。

尽管这七项任务是对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要求,但是与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的“五维”和“两端”相对应,并且反应在了诸多的产业数字化政策中。例如,在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中央财政支持一批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并将数字化管理能力、联网上云协同等作为明确的转型绩效评价指标。

数字化管理指的是在产业链供应链各个流程和“人-货-场”架构中,以数据汇聚融合为目标,以智能传感、物联网等技术打通企业数据链,实现企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全面贯通,所形成的数据驱动式行业供应链和企业经营的管理体系。例如,工信部每年都会动态调整“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其中数字化管理是一类重要的业务模式。以2022年被评为14家双跨平台之一的用友精智为例,其搭建了用友工业PaaS平台——用友iuap,向21个行业企业提供营销、采购、供应链、制造、研发、财务、人力、协同、资产、项目等工业企业的全业务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

平台化设计指的是在“五维”体系中,以高水平高效率的业务、技术、数据等各维度交互为目标,通过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等方式,推动从设计、生产到运维的一体化和融合发展。

智能化制造指的是重点在生产端提升数字技术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建设,实现生产制造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2022年底,工信部公布《2022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名单》,联想集团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笔记本智能组装协同创新应用”入选智能化制造方向。该应用构建业界首创无人化测试方案、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智能人力管理平台、数字化绩效管理系统等,实现了覆盖所有层级和产线的端到端的精细化、实时化和透明化管理。

网络化协同指的是在“五维”体系和“人-货-场”架构中,通过数据互通、业务互联、技术互动,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合作伙伴共享各类资源,实现网络化的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和协同服务。

个性化定制指的是重点在生产端和产品端的互动中,以需求侧的个性化为出发点,打造成体系的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开发设计、柔性智能生产、精准交付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高效匹配。以京东集团的C2M定制为例,依托平台的消费者洞察,为客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为合作品牌提供从用户洞察到选品、定价、采购、履约、预测,再到产品研发、运营营销、售后管理等一体化的全链条服务。

服务化延伸指的是在“五维”体系中,以产品或者服务为基础,依托不同的场景拓展客户需求,发展硬件设备服务延伸、产品运维服务延伸、金融服务延伸等多元服务,推动供应和服务的“延链”“扩链”“补链”“强链”。

新型数字产品指的是重点在产品端推动数字技术的融合运用,迭代发展工业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数字消费品等各类新型产品,同时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场景化推广运用。

八、结论与启示

伴随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我国产业数字化政策不断出台,已经形成了支持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二五七”框架:“二”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二维”:流程维度,覆盖供应链“十节甘蔗”全流程,尤其关注创意、设计、制造等生产环节的数字化;交易维度,强调“人-货-场”要素的数字化,尤其关注在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延伸的过程中,客户、产品、技术平台等要素的数字化;“五”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五端”:生产端、销售端、主体端、产品端和场所端,关注“智能制造”“新型消费”“大中小企业融通”“三品行动”“场景培育”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七”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七重点”,通过试点、案例、指引等政策明确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新型数字产品等七个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产业数字化大有可为。据艾瑞咨询统计,2021年,单单是我国的供应链数字化服务规模就达到2.8 万亿人民币(艾瑞咨询,2022)。在上述政策框架和演变趋势下,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模式需作出以下四方面的相应调整:

业务上:沿着产业链从销售端向生产端进行拓展。从生产端和销售端的互动来看,拓展的核心方向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制造体系”,发力的重点可以选择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需求敏捷感知、产销用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销售驱动业务优化等模式和场景。

技术上:打造分行业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从产业数字化政策的“二五七框架”看,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延伸是大势所趋: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分别是“十节甘蔗”中生产端、销售端数字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例如对于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而言,要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打造以特色型和专业型平台为拳头产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养生产端“基础能力”。

模式上:强化与中小企业在生态、技术和资金三方面融通。从大中小企业的“七链融通”框架来看,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可以形成三个模式:一是以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为基础,强化生态里的中小企业的参与;二是以自身数字技术能力为基础,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三是以自身积累的数据及数据分析能力为基础,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创新上:重新组合“十节甘蔗”各环节的“人-货-场”要素。产业数字化涉及从创意到售后的供应链全流程,囊括交易的“人、货、场”三要 素,业务创新立足产业数字化的“二维五端七重点”,重新组合“人-货-场”要素:基于自身客户,数字化创新“三品”,并优化产业链模式和供应链流程;基于自身业务,数字化优化客群,并优化产业链模式和供应链流程;基于自身流程,数字化优化客群和创新“三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辉研究”(ID:taihuiyanjiu202308),作者:朱太辉、张彧通。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展示服务。